close

節自於 詹偉雄 美學的經濟



台灣經濟的未來會往哪裡去,沒人說得準,但可以確定的是:再也難回到製造業主導的昔日了。理由很簡單:在中國崛起之後,「製造」的報酬基準點一下子拉到最低,除非我們願意大幅降低所得,否則就無法再靠製造業,拼各種政治人物的口號經濟。



對於西方,或高所得國家來說,由於有了「中國」或「東歐」這兩個世界工廠提供製造服務,這些社會裡的經濟活動,自然而然,就把重心由「生產」轉到「消費」(當然,我的老師葉啟政會說:還有更多原因,促成了由「生產」向「消費」的移動,容後再表)。



這是一個天翻地覆的轉變,自十九世紀大規模工業革命以來,這是工業化國家第一次把「生產」從發展的agenda上移開,連帶地,人們的心智、學術、社會實踐、日常生活、制度等各層面,都開啟了大胎動。



九○年代到今天,這些富裕國家社會變遷的最大特色,就是人人「學習如何花錢」,或者是「如何透過花錢,來賺錢」。這個過程,許多人稱之為「消費社會的崛起」,不管這字眼在老一輩、勤儉持家的人耳中聽來多麼刺耳。



而「消費社會」是透過哪種機制,和我們日常生活搭上線?我的觀察是:「美學」。過去,這個字眼是哲學系裡的課程,但今天,人人都會使用──雖然未必能理論化它,但光憑個人的敏感和可感經驗,加上日常的學習,已完全足夠提供消費社會自我繁殖和成長的能量,更何況──有愈來愈多的媒體,來教你各種的「美之可能」、「美的知識」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