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什麼一定要透過瀏覽器才能來執行網站上的應用、享受所提供各項服務?是不是可以讓資訊服務的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更「鬆散藕合」一點;換句話說,網站上的應用程式在提供各項服務時,是不是可以不要將交易和查詢的結果立即format成HTML網頁的格式? 因為這樣一來,就等於對資訊的消費端預設了一個立場,變成強迫消費端非得要用瀏覽器來與資訊供應端互動。是不是能有一個更中立的方式,讓消費端自行決定要如何消化、呈現從服務端所提供的資訊?



目的即在於提供一個對資訊能夠做精準描述的機制,藉以彌補 HTML 太過於表現導向的特質。 在這樣的情況下,消費端的應用彈性便大幅增進。生產端應用伺服器所提供出來的資訊「服務」,除了瀏覽器外,還有包含IM (Instant Messenger) 在內的P2P軟體、Java手機、IA 家電,乃至於其他伺服器上的服務程式。而Office類的文書軟體,也都搖身一變為潛在的資訊消費者。Web 的運行模式,也從之前的 Web 1.0 --「browser to AP」,演化到「AP to AP」的 Web 2.0 時代。而「Web services」這個名詞被選擇用來代表這個新的應用模式。 Website link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