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建築設計! Architetcure (5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P1170118

在德國,對於愛建築與愛車的人,這三個地方都是必逛的。Benz Museum 與 Porsche Museum 都位於Stuttgart ,BMW 則位於Munich ,基本上這兩個地方並不遠,如果能去其中一間,就應該三間都看,但是請注意,Benz 與 BMW的展品與展場都相當大,如果旅遊的話,最好都留一天的時間,才能把大致上的展品與歷史介紹大略看完,也會比較悠閒,Porsche Museum雖然相較來講稍微小一點,不過要好好逛也是需要一天的時間。

就展品來說

Porsche Museum 的展場的路徑是最短的,但是的車子都是你可以圍繞在四週看,許多東西雖然不能觸摸,但是有足夠豐富的解說與細部可以看,比較短的路徑也不會讓你在有在迷宮中的感覺。展場明亮,設備也相當高級。Porsche Museum 最大的優勢,其實是造車科技的本身,那種為比賽為速度,所發展的科技,會讓愛車的人熱血沸騰,展場的設計雖然沒有特別戲劇化的表現,但是很平實忠誠的傳達了這樣的感覺。

=> Porsche

另一方面Benz Museum 是我相當失望的, 雖然相當大,展示的東西也相當多,但是許多東西距離都太遠,整體空間的照明不夠明亮,雖然比較有戲劇化的效果,但是對於想要更進一步了解車輛與科技的遊客,資訊並不足夠。同時很遙遠的路途讓你有點很難再回到前面的展品(因為要爬坡....)。我覺得這些問題在於整體的車廠方向,與行銷策略,整個Museum 給我逛完的感覺是----安全帶與ABS是Benz 發明的,竟然連關於舒適性或是豪華性的介紹,都付之闕如,關其他關於車輛性能的展現更是沒有傳達到遊客的心中。

在我心中評價最高的是BMW Museum + Welt ,從地鐵一上來你就可以看見很誇張的Welt,一進到內部幾乎所有的遊客都有~ 哇!好酷的感覺,姑且不論BMW Museum 的展示如何,光是逛完作為交車中心的BMW Welt 內部展覽,就令人目不暇己 , 再加上現場的活動(我去的時候是越野摩托車表演),與一排你可以親近甚至開門拍照的車輛,整棟建築所營造的BMW 品牌氛圍就相當好。

就建築而言

以建築的角度而言,就比較沒有優劣之分。Benz Museum 本身其實是相當創新的設計,UN Stuido 在電腦的造型與概念上可以說是當代先驅。Prix 所操刀的BMW Welt 雖然有點太過戲劇性與話題性,但是確實達到了很好行銷的效果,其結合BMW Museum 的整體效果相當驚人。Porsche 雖然在派頭上沒有其他二間車廠來的大,但是其利用結構工法所產生的效果也相當的特殊。

=> BMW Welt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6vi4.jpg


BMW Welt 交車中心與 Benz 博物館正面駁火

由UN studio 所設計的Benz Museum 幾乎吸引了所有的目光, BMW 不甘示弱,也蓋了BMW Welt。

BMW Welt 是由的奧地利建築事務所Coop Himmelb(l)au所主導規劃,Wolf D. Prix 所設計,是一座集新車交車中心、技術與設計工作室、畫廊、青少年學習營、休閒酒吧等多功能的綜合性建築;它新穎獨特的雙圓錐形設計風格,巧妙地與周圍 的 BMW 總部四缸大樓、BMW 博物館、以及奧林匹克公園相輝映,成為巴伐利亞首府慕尼黑的時尚新地標。

BMW Welt並非定位在取代BMW博物館,而是21世紀全新的品牌形象中心,welt即是德文中的world的意思,著重在科技和理念介紹。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IMG0114

 

BMW Museum 位於汽缸造型的建築物中, 大量的展品與汽車,雖然展出的量可能跟Benz Museum 有一段差距,但是展品相當的有誠意,有些空間也相當特別,非常值得一看 。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IMG0531

 

這張照片是在維也納中央郵政儲金銀行所拍攝的,海報是目前Otto Wagner 的展覽海報 ,雖然很展覽很小,不過東西還算豐富,主要是保留了一座當初的櫃檯與設計圖。

新藝術運動在維也納的相關運動由分離派開始,分離派(Secession)成立於1898年,以 克林姆為首的這八位年輕藝術家,出版期刊(聖潔之春,Heiligen Frueling),還蓋了一棟獨立的展覽會館「分離派會館」。分離派在本質上是一個前衛藝術家的組織,肇因是不滿主流文化的保守風格把持壟斷著學院,因而從主流藝術中「分離」出來。於是,這群年輕、獨立、訴求自我的派別,就被世人冠上了「分離派」的稱號。

「分離派會館」會館由建築師歐普立希設計,新穎大膽的外觀,在落成之初引來不少的話題,立面上方寫著:「時代創造藝術,藝術創造自由」兩行金色大字, 新藝術工藝風格設計所討論的問題既包括如何才能復興建築與工藝,又包括怎樣才能從歷史與工藝,又包括怎樣才能從歷史主義的桎梏下解放繪畫與雕塑,而他們對于上述問題的觀點,都很受英國肇始的藝術與工藝運動的影響,特別是查爾斯.倫尼.麥金塔托(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的作品對他們的影響很大。

在當時,分離派最為有名的建築師與都市規劃是Otto Wagner,維也納的許多建築與都市計畫也是由他操刀,他的特別之處在於聯繫了古典與現代的元素,並在之後維也納建築師,阿道夫.盧斯(Adolf Loos, 1870-1933 裝飾與罪惡 Ornament and Crime, 1908的作者)開始有了一些現代的建築作品面世,與他們同時代的大多數人都覺得,這些建築絶無裝飾,其個性特徵之奇缺真是令人愕然駭異。然而隨之而來的二十世紀的所有設計都有一個共同的主要特徵,這就是缺乏裝飾,這種選擇在意識形態和審美個方面都自有其理由。依盧斯看來,裝飾不過是浪費錢財。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67

好久不見 Rem Koolhaas!

還記得我是個小毛頭的時候,Rem Koolhaas 是很多人的偶像,我並不了解其他人喜愛的原因是什麼,我愛的是他的實驗與創新,那種與社會現實看似格格不入,卻又充滿都市思維的設計。而當年的風潮也帶起了MVRDV與UN  Studio 這兩個超級事務所,也開啟了當代主流建築的新頁。 

一如往常官方的演講, 演講的本身到是沒有什麼太令人驚訝之處,但也相當充實,不少的照片和一些想法,不過可以看出OMA&AMO 的想法仍然一致。我相信有很多人覺得這個案子不好看,或是跟環境衝突太大,但也許一般人並不能了解,其實這正是一貫OMA 的作風,建築是實驗,是一連經歷與體驗的創造,事務所就好像實驗室一般,專注於都市環境與空間的發展,好不好看從來不是他們所關注的焦點。

不過這個案子也令我相當擔心,想想看現在清水休息站被改成什麼樣子,我想這個案子也很危險,必竟他不是一個很好看的建築,沒有如同Hadid 或是Gehry 那樣的魅力,以台灣的施工水平與亂七八糟的政策亂搞下,不知道最後會是什麼樣的結果,畢竟像Rem Koolhaas這樣的建築師,缺乏作品良好的管理與運用,等於是廢了建築師的功力,最後結果會是什麼,真的很難說。

我覺得最有趣的應該是Q&A的部分,一個是問他工業設計與建築設計的關係,Rem Koolhaas的答案應是0,對他而言重要的是 Ideas rather than products, 相比我這幾天剛好去看了Alessi 的展覽,許多建築師都有跨足工業設計,Rem Koolhaas的專注與使命感真是令我相當敬佩,這一路走來,Rem Koolhass 從當年一個擁有革命理想和顛覆性批判的評論者終於變成了積極介入都市紋理的創造者,我想他早已不在意人們怎麼看待他的作品,因為he already had fun。

 

=> 庫哈斯軍團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125178747_e8323c06ca

這不再是警鍾,這是真正的戰場,哀鴻遍野,慘不忍睹...

在這個能源氣候年代,最大危機不在是冷戰,不在是恐怖主義,而是自然環境所帶來的災害,我總以為在大陸/中國長期的武力威脅之下,我們的人民與國軍是較有警覺的 有戰力的,但事實卻不然。

現今的政客/政治家甚至是媒體的生態還是停留在選舉 形象,比較會政治操作、形象操作,卻沒有遠見與能力看見環境的問題。

88 水災的問題,當然我們可以怪罪別人,為什麼居民不做好水土保持?為什麼沿海要做漁塭? 為什麼防洪計畫不做百年?   但是,其實這是一個龐大的共犯結構,每個人都錯一點,合起來才會是個大災難。

人都是短視近利的,生活困苦的時候,更容易做出違法或是傷害別人的事,也正因為如此我們需要一個有遠見有魄力的政府組織,也許我們選擇了一個善良的總統,但是善良的人不一定有能力有魄力,不論是建設或是災害必須建立在一個良好的系統之上,而不是總統或是行政官員之上。88 水災所反映的當下問題,除了檢討政府相關部門與人員的問題之外,在氣候變遷,防洪、橋樑、國土規劃等都需要重新修訂,而身為設計師與建築從業人員,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與要做怎麼樣的努力,是我們必須立即思考的問題。

上圖是 MVRDV 在紐奧良風災後所發展的概念設計。

=> MVRDV

=> Make it right

待續... .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12.quin.mgx3.jpg

今天聽了一場演講, 除了內田邦博(前Lexus 的設計師),還有一個雷射燒結快速成型技術公司EOS,雷射燒結快速成型目前算是當紅的科技,屬於類似RP(Rapid prototyping) 的進階版,可以直接成型成為最終產品,也就是說不用開模,以類似3Dprinter 的方式,直接燒出成品,雖然價格比較貴,但是有下列幾項好處。

1.可以直接生產許多開模沒辦法作的型態, 例如導溝,或是內部有型態的空洞。

2.不需要模,可以節省時間,在數量少的時候較為便宜。

3.速度快,可以直接檔案輸出,例如運用在 F1賽事上,可以一直修改相當快。

4.大量的客製化,因為沒有模,所以可以每個產品都可以有不同的變化。

有趣的是會後有問答,有人問內田邦博,想不出新的設計的時候怎麼辦,他的回答還蠻有趣的,設計師就是要Criticize everything, 當你對這個世界滿意的時候,就是你失去所有創造力的時候,身為一個設計師,就是要不斷的挑戰在你面前的事務。

EOS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radle-2-cradle-in-action.jpg

不太記得 Gaia 的理論了 只記得有些重要的觀念 例如地球在層級上 更高於人類  隨著石油的短缺 2氧化碳 的增加 這些觀念在今日變成不得不納入工業體系來思考

節錄自書中

工業革命快速地開啟了現代人類的物質文明。它是一連串發展的結果。大部分的產品在設計時並未針對環境影響做評估,以致於其所衍生的環境污染與社會問題對地 球造成不易解決的嚴重衝擊。

直至今日,最先進的環保策略皆認為人類的活動有害大自然,因此需要節制;也許在人類發展工業體系的這一、二百年間的確如此,但現在已面臨再思考的時候了。生存在大自然體系中的生物從其環境中取其所需,但也回饋給其賴以生存的環境。櫻花樹將其花、葉掉落地上,同時加入大氣的循環,製造氧氣即是一例;又如螞蟻辛勤地取其食物,和其他的生物競爭,但也同時在土中留下養分。因此,人類也可重新塑造他與大自然的夥伴關係。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403649006_0853b81998_o.jpg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就如同錢要存在銀行裏一樣,似乎生活品質也是需要儲存,也算是人生的另一項投資吧,投資在心靈與生活上,  好的住家環境,是快樂生活著的基本要件,也許男人喜歡車,女生愛名牌包包,但是人每天必須生活的環境應該更為重要吧,你願意花300萬買台賓士,品味與生活的舒適性,有達到要求嗎?

設計師的優勢在於不需假手他人,應該更要能夠衡量這樣的需要,窮人也許無法享受奢華的日子, 但也許有機會過著幸福與快樂的生活, 渡假投資似乎有這樣的合理性

除了這樣的度假屋的投資之外 ,每半年買些,名作家具,慢慢的累積生活品質,也是相當不錯的~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lan-voo-exterior3square.jpg

除了機械風格之外 更重要的是天花 牆壁已經融合一體 外觀更是 一種結構紋理的展現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1w7hzDXxjL._SS500_.jpg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emoteImage.jpg

瑟希爾‧包曼是享譽國際的結構工程師,同時也是Ove Arup工程顧問公司之副總裁及終身董事, 致力於結構上動態穩定 與 新形式的探索。其所創立之Arup AGU(尖端幾何學單位)正從事之嶄新研究與實驗性計劃。

許多知名的建築物都是找他幫忙做結構設計,他在結構科學上的努力接續著許多建築師設計演算的概念,在格子、數學、延生的線條、2次元、3次元、多次元等概念裡捕捉「不穩定中的穩定狀態」,創作出許多新穎而具有不可 思議動態感的結構形式。

在這本書裡,將Rem Koolhaas, Rotterdam、伊東豐雄、Daniel Libeskind、Alvaro Siza、Ben van Berkel等世界知名的建築大師們最期望能夠一起合作的建築構造設計大師Cecil Balmond的作品與思想全部採取視覺上的方式呈獻給您。包曼先生的最新著作”Element”則將於2008年初出版。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Dec 25 Tue 2007 21:17
  • SANAA

image02.jpg

SANAA(サナー,Sejima And Nishizawa And Associates)是由建築師妹島和世西澤立衛兩人共同成立的建築事務所。

遺世獨立的型態卻又深入人群

SANAA最令人感興趣的地方在於建築師對待空間的態度和考察空間的方式。建築師似乎仿佛站在一架變 焦相機的背後,不斷調整變焦,不斷改變放大縮小的倍數,從而觀察到別樣的,豐富的空間狀態。 一方面是開放的,有公共性的空間,交流的空間,比如咖 啡館,露天茶室,同時,又有私密性的一面,人們聚在一起,同時也在做自己的事情。有看書的有等朋友的人,也有談話的 人,各種各樣的私密性同時存在,而整體又是一個公共的開放的空間


正是這種狀態,而不是空間形態,相對於解構主義建築空間,有各種各樣的變化,可是 與功能,狀態,私密性.等沒有關係,不過是一種裝飾性的形態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80540233_11f90eb891.jpg

從三葉草(trefoil)的原型出發,搭配了雙螺旋(double helix)動線的構想,逐步發展出獨特的空間與視覺經驗,將流動/連續/水平延展的特殊化空間,以不斷自我開展的全景視窗(而非單一展品輪流呈現),展 現在觀者眼前,更將mobility所具有的移動性與方向性,無時不在的展現在整個建築作品中。


阮先生所寫的介紹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1060009.JPG

Low form


如同Lowtech 的感覺一樣,隨然設計非常豐富多變,但是造型相當破碎,也完全沒有美型的感覺,說不出哪裡不好,並不是不好的Project, 但是就是有點怪....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My design statement --aggressive design and life style (任性的蛇蠍美人們)

這是模擬 VIrtual On 歷史所寫的一段關於設計可能性的文字 好玩而已

S.L.C.DIVE!!!!!

V.C.元年,異變發生。 電腦 出現原因不明的意外事故,傳統舊有的設計觀念在出事後自行崩解,失去所有聯繫。唯一的線索就只有收錄腦內的遺言:「She's Lost Control!」

長期以來為了提升設計與創造的瞬發機動力,一直專注於及致虛擬領域的探索,沒想到過高的出力對極端輕量化的本體構造造成無法預料的負擔。出力會超過預想值,無法處理的余剩出力逆流,破壞制禦機能導致機體陷入一種「暴走」狀態,並在最後引發自壞現象,導致異變發生,就成了無可改變的命運。

Engage Studio 的誕生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ebA640

解構主義大師,飛不起來的理想之ㄧ,比較有名的是「哈瓦那計劃」(THE HAVANA PROJECT)和「建築的終結?」(THE END OF ARCHITECTURE?)

他宣稱「建築即是戰爭,而戰爭也是建築」,並主張在參與戰火洗禮後滿面瘡痍的都市重建時,並旳非完全拆除受損建物而重新蓋起房子展開全新規劃一如一、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歐洲重建模式,而是留下被轟炸攻擊後半毀的型式來進行空間的重構發想,從而「突顯」戰爭的傷口,而非「抹消」建築的痛苦記憶而完全重來……強調矛盾的尖銳的解構主義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emoteImage.jpg

開始的時候 竟然有人帶動喊 Ando !!  Ando!  真是太誇張了,現場同時有1萬多人,謝長廷先生 ,郝龍斌 市長 等等都在座 真的很轟動

什麼使安藤的魅力 在台灣造成大眾化的轟動? 劉育東老師並沒有正面回答

就我的觀點而言,對於一個建築系學生,最容易學習空間與建築理念的大師 ,幾乎一定是安藤 或是Richard Meier 這些名作,我相信Ando 所做的設計是比較感染力 、容易理解,相較於 Blob,  Emergence   這些複雜的空間理論, 清水模,簡單的量體與空間感、光線, 是很容易被大家所以喜歡的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伊東豐雄的建築冒險記10

什麼是冒險? 在這個時代為什麼建築需要冒險 ? 冒的又是什麼險?

縱然每個人定義不同但是對於冒險的解釋大約都是指一個必須克服險阻磨難的歷程去爭取一些重大成果 伊東豐雄先生在這本書的序言裡說的很清楚,所謂建築的冒險,是肇因於在這10年間因為電腦科技的發達而持續開啟了一個隨時都會令人驚艷不已的建築世界"的緣故許多既定的慣例不得不加以改變,不論是在設計的豐富度也好、結構系統也好、施工的系統等等,我們正經歷一個必須整理過去並開創出新方向的年代。

而對應著這樣的時代改變,伊東先生作品也不斷的反應這樣的潮流,從他早期的成立Urban Robot ((URBOT))時個人風格強烈的作品,到風之塔(Tower of Winds) 、風之卵 (Egg of Wind)以一個電子先驅的角色,試圖衝擊出新的建築想法,一直到仙台媒體圖書館的成功,以及近來一連串國際性的競圖與作品,這本書很適切的反應了現在的伊東先生對於當代建築的想法。

對於當代電腦科技所帶來的衝擊,伊東先生這樣的觀點是不同於在我們常常看到媒體上所說的"數位建築"是透過一連串的競圖、論述、展覽來成就新的建築概念,在本書裡所反映與展現的角度,是更紮實深入建築在設計層面施工層面的整體數位化是建築本身進步的一部分,配合著結構與材料在技術上的電腦化。而經由一個個作品的完成,他的努力對於近年來逐漸成形的當代設計理論與構造工法有著顯著的貢獻

另一個這本書特殊的地方在於 : 這本書主要是由伊東豐雄事務所裡面的員工,透過一連串的提問、觀察、紀錄與討論的方式來撰寫,以十個不同特性的標題,深入討論伊東先生作品裡所關心的議題,以完全不同於一般作品集的姿態來看待建築,也讓我們看到在一些光鮮亮麗的競圖案與名作背後,更重要的是相互的討論與問題的克服,這也才是本書的焦點書中所觸及到的主題除了一些我們比較熟知的案子例如與當代結構大師 Cecil Balmond 合作關於動態結構系統的 Serpentine Gallery 運用無接縫鋼板焊接技術的銀座 Mikimoto 精品店 以及樹支狀混凝土結構的TODS旗艦店還有一些討論形式的文章從當代最流行的設計演算法 (Design Algorithm) 到對於新的鋁擠型材料的討論甚至商業市場的看法,都有一些很不錯的見解。

而本書的譯者謝宗哲先生,曾多次與伊東豐雄先生接觸與配合他以在東京多年學習的經驗來翻譯這本書,讓我們了解當代建築名作其背後努力的過程並做為一種激勵與啟發,鼓勵身在台灣的我們,面對我們自身的環境,展開屬於自己的建築冒險


chiaha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